Bowen盆地北部M煤层气田水平井生产差异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 论文
**
Bowen盆地北部二叠统煤系地层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然而,勘探开发程度仍然较低。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有利的开发选区,必须深入分析已开发煤层气田的生产特征差异与其主控因素。基于M煤层气田的实际生产数据,研究团队通过静态与动态资料的结合,从开发井的高峰产气量及产气曲线形态入手,划分出了四种产气模式:
Ⅰ型: 高峰产气量超过4万m³/d,产气模式呈现为陡升—陡降—后期平缓递减型。该模式高峰产气量较高,然而高峰稳产期较短,仅为3至7个月,递减阶段的初期产量快速下降,年递减速度为30%至35%,后期则趋于缓慢递减。
Ⅱ型: 高峰产气量介于2万至4万m³/d之间,产气模式为陡升—后期缓慢递减型。此类型产气量中等,稳产期相对较长,为10至12个月,年递减速度则为8%至10%。
Ⅲ型: 高峰产气量低于2万m³/d,产气曲线表现为缓升—后期平稳型。虽然产气量较低,但其稳定性较高,且无明显的递减期。
Ⅳ型: 高峰产气量低于1万m³/d,属于低产不连续型,通常表现为产气量低或无自然产能。
通过对静态与动态资料的综合分析,明确了M煤层气田产气差异的主控因素。研究显示,埋深与构造是影响产气差异的关键因素。浅埋藏(<350米)且位于高构造区域的煤层通常表现出较高的渗透性,并成为煤层气解吸、扩散和运移的主要方向,因此这些区域的高峰产气量较高,主要分布在气田西部。
若对Bowen盆地煤层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感兴趣,可以参考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M煤层气田水平井生产差异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中也有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的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