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文学批评已陷入教条主义理论批评与内在批评理论之间的僵局,缺乏“对话”精神。 这种“对话”不是要抹杀其他文学的话语权,而是一种“和而不同”,即主观性的平衡。 西方经验不能单方面地刻画当地经验的刚性约束,而是一种“不屈服”的态度,它在两个方向上被平等地解释。 这不是各种理论论述的僵硬拼凑,而是基于内在逻辑和特性的视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