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现象早在1945年由布洛克领导的斯坦福小组和普塞尔领导的麻省理工学院小组分别独立地发现。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高磁场、高分辨率和采用傅立叶变换技术的波谱仪诞生后,磁共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由于磁共振成像具有高对比度、高分辨率、无观察死角、对人体无副作用等优点吸引了大批科研工作者投入研究,使得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1.回波平面成像(echoplannar maging,EPI),使MR的成像时间大大缩短,可在100~200ms内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像素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