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论文基于μC/OS-II的变频器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摘要:介绍了抽油电机变频器变结构控制系统功能原理,如何利用μC/OS-II的多任务功能实现控制系统的算法结构变换,操作系统的移植、多任务的建立和SDK下的软件设计;最后总结了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关键词:μC/OS-II多任务DSP56P803变结构控制在油田生产中为了节省电能并减小故障率,变频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由于油井负载的非周期大脉动性质,从能量的流向来看,变频器有两种运行状态——电动运行和回馈制动。不同运行状态的控制变量和控制方法是不同的,这就要采用所谓的变结构控制。本应用是实现抽油电机变频驱动中的变结构控制,不同的控制结构通过任务间的切换实现。系统控制核心采用DSP56F803,它是Motorola公司推出的16位DSP型微控制器,运算速度可达40MIPS,片内资源丰富,有强大的软件支持,是嵌入式应用的理想选择。本系统应用了其SPI、SCI、PWM、键盘中断及通用I/O口等功能模块。1系统设计1.1μC/OS-II的移植与配置Motorola公司提供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为使用μC/OS-II做好了铺垫工作,与硬件相关的文件OS_CPU.H、OS_CPU_A.SM和OS_CPU_C.C已经给出,只需购得系统源代码,然后将其考入指定的文件目录,系统的移植就完成了。本文采用最新版本μC/OS-IIV2.51。系统移植成功后,需要对操作系统进行配置(裁剪),把用不到的功能去掉,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存储空间。这项工作是通过os_cfg.h中的宏定义进行的,本文只用到了多任务管理、信号量、互斥量等功能。在本应用中,μC/OS-II内核经过剪裁后只有3KB左右,相对DSP56F803的32KB内部程序Flash只用了不到十分之一。需注意的
用户评论
推荐下载
-
基于变频器的供水系统设计.pdf
本文介绍了变频器在供水系统中的应用,并以TD2100 系列供水专用变频器为例详细阐述了在供水系统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功能要求和基本
11 2020-08-21 -
矿用变频器湿度控制器设计
针对矿用变频器在结露情况下易损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矿用变频器湿度控制器。该湿度控制器主要由主控制器、温湿度传感器、结露传感器和加热装置组成,当变频器内外温差较大导致变频器内部结露时,主控制器检测到结露
7 2020-07-18 -
基于DSP控制的数字移相器变压变频器模块的设计
移相器简介 两个同频信号,特别是工频信号之间的移相,在电力行业的继电保护领域中是一个模拟、分析事故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移相方式都是通过三相供电用特殊变压器抽头,以跨相的方法进行移相,可统称为电工式移相。
13 2020-08-09 -
变频器电路的结构原理
可以简单的说,交交变频器需要使用太多元件,不好控制,而交直交使用的元件少,控制简单,所以目前大多使用交直交结构的变频器。 1、变频器的发展也同样要经历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初的变频器并不是采用这种交
10 2021-02-26 -
工业控制系统中PLC桥式起重机变频器设计论文
本文深入研究了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基于PLC的桥式起重机变频器设计。通过对控制系统原理和实现方式的深入剖析,本文全面讨论了系统的各个方面。首先,对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概念和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进
59 2023-12-14 -
基于PLC与变频器控制的矿井主扇风机系统设计
针对我国煤炭行业风机系统的应用现状,系统采用节能效果显著的变频器为风机系统供电,实现了风机系统的节能,采用功能强大的西门子S7-300系列PLC实现可靠的控制功能,采用组态软件实现了实时远程监控和故障
11 2020-07-17 -
基于μCOS II操作系统的嵌入式配变监控终端研究
本应用研究结合电力营销和检修过程中实际问题,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论述了基于μCOS-II操作系统的嵌入式配变监控终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能够很好的兼容电力数据采集、多种通信协议需求,同时预留接口和存储空
4 2020-10-28 -
毕业设计基于PLC的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设计
目录摘要5ABSTRACT6第1章绪论11.1选题背景11.2课题意义11.3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概况11.4本文的主要工作3第2章系统总体分析和设计42.1系统概述42.2恒压供水系统的节能原理42
23 2019-04-28 -
基于变频器外壳的模具DFM分析及结构优化设计
基于变频器外壳的模具DFM分析及结构优化设计,谢常辉,刘金龙,面向制造的设计(DFM)是并行工程的核心技术,它的关键是设计信息的工艺性分析、制造合理性评价和改进设计的建议。本文重点以图文
6 2020-08-05 -
滑模变结构控制MATLAB仿真先进控制系统设计方法.pdf
本书以MATLAB作为仿真环境,系统地介绍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几种先进的控制方法。本书凝练了作者多年来从事控制系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验,同时融入了国内外同行近年来取得的最新成果。本书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改
38 2019-07-19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