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 论文
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草原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大型煤炭基地和煤电基地的分布区。由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土地退化、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经过长期累积和空间外扩,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产生严重负面影响。针对这一区域生态累积效应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某一生态要素、某一时间段的生态效应分析,而煤矿发展具有生命周期和复杂的能量物质流动。为此,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国内外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的生态变化过程,并分析了煤矿生命周期阶段的特征,揭示了矿区不同生命阶段的发展与草原生态系统演变的空间关系。
通过解析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效应累积特征,重点分析了水、土、植被等关键生态要素的累积来源、累积路径及表现形式。通过趋势线分析法,对1981—2015年内蒙古东部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累积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1.29%的像元植被覆盖度变化不明显。然而,在通辽市西北部、赤峰市北部及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约16.86%的像元植被覆盖度呈现减少的趋势。相反,呼伦贝尔市西部、兴安盟南部、赤峰市及通辽市西南部地区,约21.85%的像元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的趋势。
如果您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些研究成果,请参考以下文献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