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43协议规范:智能卡通讯协议详解》
14443协议,全称为ISO/IEC 14443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制定的一套用于非接触式智能卡与读卡器之间通信的规范。该协议广泛应用于近距离无线通信,例如门禁系统、公共交通支付、电子身份证等,其最大通信距离一般在10厘米以内。
14443协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Part 1和Part 2。Part 1规定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涉及射频接口、信号调制解调、传输速率等;Part 2则详细定义了应用层协议,涵盖了初始化、命令响应、数据交换等多个方面。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在物理层,14443协议采用了射频识别(RFID)技术,工作频率为13.56MHz。通过这一频段,卡片可以在无需内置电池的情况下进行通信。常用的调制方式包括反相相移键控(ASK)和加载调幅(FSK),用于数据的编码和解码。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包括错误检测和纠正。14443协议使用CRC校验来检测错误,结合奇偶校验和重传机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此外,还定义了数据包的结构,包含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结束位。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定义了卡片与读卡器之间的交互过程,包括激活过程、防碰撞处理、命令与响应格式等。在激活过程中,读卡器会发送激活信号,卡片响应后开始通信。防碰撞处理用于防止多张卡片同时响应而发生冲突。命令和响应的格式也有严格的定义,例如命令以0x00为起始符,响应则以0x01为起始符。
14443子协议类型
14443协议分为Type A和Type B两种类型,二者在数据编码、调制解调等方面有所不同。Type A广泛应用于非接触式支付卡,如NFC(近场通信)技术;Type B则提供更高的数据安全性,常用于公共交通系统。
安全性
14443协议提供了基本的安全措施,如双向认证和数据加密。在通信开始之前,卡片和读卡器必须进行身份验证,以防止未授权访问。协议还支持DES、3DES和AES等加密算法,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总结来说,14443协议规范是智能卡与读卡设备间进行非接触通信的基础,详细规定了从射频接口到应用层的所有交互细节,确保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和安全性。了解并掌握14443协议对开发和维护相关应用至关重要,无论是智能卡系统设计还是读卡器功能优化,都需要深入理解这一协议。
暂无评论